本鋼新聞
礦山印象
——本鋼集團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礦山發展回眸
  遼東本溪,因山聞名,因礦揚名。
  改革開放40年來,在時代的變遷中,礦與山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舊貌新顏,更在歷史的滄桑巨變中述說著本鋼的進步與發展。
  “小時候看露天礦,它是巍峨的高山,長大后,才懂得它是企業生產的保障……”
  “以前礦山調度指揮全靠人工電話傳達信息,現在通過大屏幕就可以直觀看到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利用計算機系統可以完成對生產現場的調度……”
  “曾經的礦區,大車駛過漫天塵土,現在是滿眼綠色…… ”
  40年來,這座礦山蘊含著鐵山人的拼搏力量,更滿含著他們對企業未來的無限期許與祝愿。

這里,是“人參鐵”的故鄉

  1989年,19歲的李鷹來到礦業南芬露天礦成為一名運巖大車司機,“我是礦山人,從小就住在露天礦的山腳下,小時候看礦山,它是巍峨的高山,長大后,才懂得它是企業生產的保障。”說起礦山,李鷹喜歡用“礦山人”稱呼自己,語氣里透著驕傲和自豪。
  作為本鋼鐵礦石的主要生產基地,礦業南芬露天礦是亞洲最大的單體露天鐵礦,是全國大型黑色冶金礦山之一。在中國鋼鐵史上,本鋼的“人參鐵”聞名遐邇,這正是源于礦業南芬露天礦優質的鐵礦資源——鐵精礦品位約67%,開采出的鐵礦石具有質純、易磨、易選等特點,低硫、低磷,堪稱冶煉鑄造生鐵、球墨鑄鐵的最好原料,本溪也因此被譽為“人參鐵”的故鄉。
  近年來,本鋼集團從整體發展戰略高度著眼,制定并完善了多層次、多方位、多重點的礦山資源開發目標,在原有的礦業南芬露天礦、礦業歪頭山礦和礦業南芬選礦廠基礎上,不斷擴大產能規模。
  2009年,本鋼對礦業南芬露天礦實施了1500萬噸擴產工程,同年9月開始三期擴幫,按設計要求,該礦年產鐵礦石由每年1250萬噸,實現逐年提升,如今三期擴幫已經過去近10年,礦業南芬露天礦已經達產約1300萬噸。據統計,從1978年到2017年,該礦為企業提供優質鐵礦石3.8億噸。
  就在礦業南芬露天礦緊鑼密鼓籌備三期擴幫工作的同時,礦業賈家堡礦于2008年末正式啟動生產建設。按計劃,這座鐵礦可以實現年產300萬噸礦石、80萬噸鐵精礦。4個月后,春風吹拂的馬耳嶺山上傳來喜訊,由本鋼自主設計、自行施工建造,集國內領先、裝備性能優、自動化控制水平高、減排效果好等優點于一體的新一代現代化球團生產線——本鋼馬耳嶺球團工程竣工投產,該工程是繼南芬球團廠之后建成的本鋼第二條球團生產線,是本鋼打造千萬噸級精品板材基地的配套建設項目之一,年設計生產能力達200萬噸。此后,僅兩個月時間之隔,礦業閻家溝石灰石礦開工奠基儀式在本溪縣田師傅鎮閻家溝舉行,這是本鋼加速礦產資源開發,實現長遠目標的又一重要項目。2010年,本鋼與北鋼合并重組后,北營鐵礦和北營石灰石礦的加入,使本鋼礦山規模再次壯大,礦業多元化發展模式逐漸形成。
  “未來,礦業公司還將積極尋求合作,進一步推動花嶺溝鐵礦、徐家堡鐵礦、花紅溝鐵礦、永安鐵礦、棉花堡鐵礦等礦山資源的開發工作,不斷擴大產能,提高礦石自給率,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把‘人參鐵’故鄉的美名傳得更遠。”礦業公司規劃資源部部長李芳華說。

這里,生產盡在“彈指間”

  在本溪市溪湖區歪頭山鎮的崇山峻嶺間,坐落著礦業歪頭山礦,這是一個集采、運、選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礦山,每年可為本鋼生產鐵礦石約500萬噸,采剝總量達2400萬噸。
  佇立礦山之巔,俯瞰露天采場,牙輪鉆高聳,電鏟轟鳴,運礦車輛往來穿行,一片繁忙景象。此時,坐在生產指揮中心內的調度員張允,正緊盯著大屏幕上的車輛智能調度管理系統,認真觀察每一臺設備的運行狀況。張允用“一目了然”形容如今的礦山生產,他說:“以前礦山調度指揮全靠人工電話傳達信息,速度慢、易出錯,現在我們通過大屏幕就可以直觀看到每臺設備的運行情況,利用計算機系統就可以完成對生產現場的調度指揮,判斷更準確了,生產效率也更高了。”
  當現代科學技術與傳統的礦山生產相融合,帶來的必然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改革開放40年來,本鋼不斷加速打造智能化礦山,通過研發改進,將計算機、現代通訊、全球衛星定位(GPS)技術等先進手段與礦山生產實際緊密結合,將礦山生產操作縮小到電腦“指尖”。
  ——1991年,礦業南芬露天礦大型露天礦山陡幫開采技術研究,填補了我國大型露天礦汽車運輸陡幫開采等工藝的空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和冶金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4年,礦業歪頭山礦數字礦山系統研究與應用,獲得全國冶金礦山系統科技進步三等獎;
  ——2017年,礦業歪頭山礦露天礦山電機車GPS智能調度管理系統,獲得中國冶金礦山企業協會冶金礦山管理創新成果獎三等獎……
  據統計,從1979年到2017年,礦業公司共開展重大科技項目36項,其中獲得國家、部委及行業級獎勵項目21項,獲得遼寧省級獎勵項目11項,獲得市級獎勵項目4項,重大工藝改進項目6項。
  伴隨著科技的融入與發展,如今的本鋼,礦山生產已經徹底打破了人工電話指揮、人工計量、人工統計、人工分析等傳統手段的制約,正如礦業歪頭山礦設備管理室主任張敬明所說,“科技化,對礦山生產系統而言是實現了‘刀槍’冷兵器時代向‘火箭導彈’時代的跨越發展。”

這里,青山綠地碧云天

  每天清晨,48歲的礦業南芬露天礦后勤作業區職工張敏都和父親一起出門,老爺子去礦山廣場遛彎,張敏則到單位換好工作服后和同事們一起到礦區各處清理垃圾。“我家四代礦山人,從我爺爺到我兒子都在露天礦工作。曾經的礦區,大車一過漫天塵土,現在已是滿眼綠色。你看,礦山廣場、兒童樂園這些地方以前都是廢石堆,現在已經改建成了環境優美的休閑區,我父親退休后幾乎天天去。”張敏笑著說。
  不僅是礦業南芬露天礦,在礦業賈家堡礦,為了改變礦山環境,從2014年開始,該礦逐年對裸露地面進行綠化種植,并對到期排土場進行綠化復墾。近5年的時間里,礦業賈家堡礦共栽植沙棘、柳樹、花草等綠化苗木80余萬株,綠化面積40多萬平方米,占礦區總面積的20%左右,有效地抑制了揚塵。今年,該礦還根據廠區地形地貌特點,覆蓋修整不平地段,因地制宜打造了4個果樹栽植基地,6處經典園林,礦山景色煥然一新。
  在礦業歪頭山礦職工眼里,礦山不再是“灰頭土臉”的模樣,四季皆有美景。自2012年來,本鋼集團分三期對礦業歪頭山礦下盤排土場實施“復綠”,至今已栽植各種苗木50余萬株,曾經廢棄的排土場,如今已是生機勃勃,滿目蒼翠。
  據統計,“十二五”以來,本鋼集團累計投資9000余萬元,強力推進“青山工程”建設,先后實施了礦業南芬露天礦、礦業歪頭山礦等礦山排土場、采場、尾礦庫青山治理工程10余項,范圍覆蓋本鋼集團大部分礦山區域,復墾綠化面積累計達4000余畝,種植各種樹木近1000萬株。
  “環保治理、生態建設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事。未來,我們將繼續承擔起國有企業造福社會的職責,用行動將綠色礦山發展藍圖一繪到底。”李芳華說。
  山有魂,峰有骨,石有靈。一路走來,本鋼礦山日新月異的變化,讓無數本鋼人引以為傲。40年來,這里傾注了太多本鋼人對企業發展的努力和付出,相信多年以后,一定會有人站在綠樹如茵的礦山前,凝望著自動化的開采設備,給子孫們講述今日本鋼礦山的模樣,講述他們心中的——礦山印象。
2018-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