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鋼新聞
經年砥礪 鑄就“鋼鐵巨艦”
——改革開放40年本鋼集團邁向高質量發展啟示錄

一個企業,因銳意改革而滄桑巨變,在新中國的歷史上不斷譜寫耀眼篇章。
  一個品牌,因創新開放而歷久彌新,在世界的版圖中成功標注“中國·本鋼”。
  如同施展了魔法,在40年的時間里,本鋼從一個曾經以年產200萬噸“人參鋼”為“夢想”的老國企發展成為資產規模1450億元、年產能2000萬噸、年銷售收入超1000億元的“鋼鐵巨艦”。
  這背后是本鋼經年砥礪,憑借著“銳意改革+持續創新+全面開放”發展模式,闖出的一條具有本鋼特色的持續發展之路。如今“中國·本鋼”這艘“鋼鐵巨艦”正沿著這條道路不斷進發,在世界的版圖上行穩致遠。

銳意改革:以“亮劍”精神挺起鋼鐵脊梁

日前,板材熱連軋廠1700生產線正在緊急軋制2000噸出口韓國、巴基斯坦的STHT系列和SAE系列熱軋產品。而在后續訂單中,為上海通用、一汽大眾、華晨等知名汽車廠商生產的汽車板也在忙碌組織中。
  “如果在40年前,你告訴我,這條曾經因‘先天不足’,常常是白天調試,夜間軋制,被我們稱為‘夜連軋’的1700生產線,有一天能生產出銷往世界的一流產品,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敢相信的。”作為板材熱連軋廠1700生產線第一批操作工,今年65歲的時述德看著眼前的生產情景感慨道。
  當時國家的一個統計數字表明:上世紀70年代末,我國人均鋼鐵占有量只有24公斤,落后于世界鋼鐵工業二三十年。而當時的本鋼,面對設備落后和改革開放初期洶涌而來的市場經濟大潮更顯得迷茫和無措。
  痛則思變。面對迷茫與無措,本鋼人沒有氣餒,將目光放在銳意改革上!本鋼決策層更是清醒地認識到:本鋼集團——遼寧省最大的國有企業,除了勇敢地走向市場外,已別無他路。
  從此,本鋼集團擎起改革的“利刃”,以破釜沉舟的勇氣,開始了一系列改革。
  從“三二二”改造、計劃經濟體制改革到“三年脫困”、探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再到“本鋼板材”股票上市、董事會建設、“兩鋼合并重組”……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促使本鋼集團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獨立市場主體。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攻方向,推動經濟朝著更高質量方向發展。而作為中國經濟不可或缺的“鋼鐵力量”,擁有百年歷史的遼寧第一大國企,本鋼集團始終堅持向改革要效率,將國企改革進行到底。
  明職責。全面實施“定崗、定編、定責、定薪”(簡稱“四定”)工作,部門重組重構,部門裁撤22%。副處級及以上領導干部職數壓減15.3%,其他管理崗位職數壓減12.6%,生產廠礦管理崗定員總數比例降至8%以內,平穩實施薪酬體系設計與改革。
  真測評。實施部門工作作風考核,請基層當“裁判”、全員來監督,按辦事效率、工作質量、服務意識給各部門評分,每季度一次,部門服務作風、服務質量公開大排名,讓落在后面的部室也“紅紅臉、出出汗”。
  嚴紀律。實施企業問責追責制度,出臺2.5萬字管理辦法,問責追責,紅線更清晰、底線更分明,被稱為“本鋼法典”。
  強考核。出臺《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辦法(末位淘汰)》,處級干部、科級干部,年底看成績、排大榜,按一定比例,末位淘汰。
  強化頂層設計,堅持系統推進,實現重點突破……一系列改革措施的落地,使本鋼集團這個昔日的市場經濟的“探索者”成長為融入市場的“弄潮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頂梁柱”:
  看生產規模——年產能2000萬噸;擁有東北最大高爐,爐容4747立方米;煉鋼最大轉爐為180噸;擁有世界最寬幅熱軋機組和世界一流的冷軋機組,能生產世界最寬幅、最高強度、全覆蓋的汽車用冷軋板,并具備最高強度汽車用熱鍍鋅板的生產能力和整車供貨能力。如今已成為全國乃至世界精品板材生產基地之一,是中國十大鋼鐵企業之一,世界鋼鐵企業排名位居前列。
  看競爭力——擁有國家級技術中心和檢測中心,建有國家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先進汽車用鋼開發與應用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等研發平臺,成立了汽車板、高強鋼、硅鋼、棒線材、不銹鋼等專業科研機構,在汽車板、家電板、石油管線鋼、集裝箱用鋼等產品研發領域處于國內領先水平,成為國家工信部認定的“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中國工業企業品牌競爭力百強企業”。
  看品種質量——現已形成60多個品種、7500多個規格的產品系列,高附加值和高技術含量產品比例達到85%以上;高端板材供貨范圍已實現了國內知名家電企業和自主汽車品牌全覆蓋,還有近七成合資汽車品牌和要求極為苛刻的歐洲大眾、奔馳、寶馬、雷諾、標致等汽車廠商都是本鋼的合作伙伴。本鋼已從過去的只賣“大路貨”轉變為如今的“精品店”。
  看綠色發展——如今的本鋼早已告別了過去鋼鐵企業的傻大黑、臟亂差,已經連續多年成為全國鋼企“綠色發展十大優秀企業”;昔日礦山采場“塵沙滿天”的黑白“水墨畫”發展成了“今朝綠野無邊”的彩色“風景畫”;職工從過去的上下班如同涂“黑面膜”到現在的行走在“花園式”工廠;本溪更是從曾經“衛星看不見的城市”成為了如今的“洗肺城市”。
  成績只是過去,未來尤為可期。
  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上,本鋼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陳繼壯給出了鏗鏘有力地回答:“我們要用心答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鋼鐵考卷’,讓改革的紅利持續釋放。真抓實干,瞄準高端,加快產品結構的優化升級,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將百年本鋼做強做優做大的藍圖一繪到底!”

持續創新:科技引領打造發展引擎

今年5月份,本鋼集團生產的1650噸0.8毫米×2100毫米超寬幅、超薄超深沖冷軋汽車用鋼,受到國內某知名商用汽車制造廠“點贊”,這是本鋼集團自去年2000MPa級超高強鋼在全球范圍內首次投入批量化工業生產及應用后,取得的又一核心技術突破。
  核心技術買不來、等不來,只有靠自己干出來。
  作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鋼鐵力量”,近年來,本鋼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品種研發提升企業競爭力,大力調整產品結構,著力構建“產學研用”產業鏈式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著眼于鋼鐵前沿領先技術和未來產業鏈發展方向的超強研發體系,產品研發由原來“跟跑者”向“個性化與自主型”轉變。
  在實際工作中,本鋼集團不斷推進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強“內腦”、借“外腦”、重研發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打通創新血脈,加快創新步伐,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強“內腦”。按照“四個注重”即注重人品、注重基層、注重業績、注重學歷的用人導向,“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實施公開競聘上崗;以本鋼MBA培訓班為依托,深入推進領導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培訓;全方位、多渠道地引進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政策和服務。
  借“外腦”。與德國西馬克集團、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等緊密合作,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造聯盟,實現合作形式的長效和“實體化”。目前,本鋼集團已成功加入汽車輕量化聯盟和中國汽車工程學會。
  重研發。緊跟前沿技術、堅持市場需求、瞄準產業方向。近年來,本鋼集團每年都有大量新品問世,從全球最高等級強度2000MPa超高強韌性熱沖壓成型鋼的成功研制到世界最寬幅超薄汽車用鋼的批量生產。今年上半年,本鋼集團研發新產品24項。同時,重點加大直供用戶服務力度,增強與重點客戶建立戰略合作,形成“研發一批、儲備一批、生產一批、銷售一批”的良性循環。
  一系列增強企業創新實力舉措的實施與落地,有效地提升了本鋼集團的核心競爭力,為推進本鋼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全面開放:找準定位挺進海外市場

“本鋼集團的發展主要是學習世界先進經驗,本鋼集團在國內是比較好的,但是同發達國家比還是比較落后的……”1978年9月13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夕,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鄧小平來到本鋼集團調研時說了這樣一句振聾發聵的話語。
  從此,本鋼這一“鋼鐵巨龍”睜開雙眼,以積極的姿態放眼全球市場,站在國際鋼鐵市場的前沿,以世界的眼光和超前的思維推行國際化戰略,謀劃企業未來發展,以更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
  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本鋼集團不斷搶抓機遇,搭乘“一帶一路”快車,加強國際化戰略的“頂層設計”,放眼全球謀篇布局,全方位部署,積極挺進海外出口市場,準確研判市場形勢,適時加大出口力度,打活“出口牌”,相繼成立了中國香港、韓國、歐洲、北美等分公司,并逐漸建立起遍布全球的銷售網絡。目前,本鋼集團產品遠銷美國、歐洲、東南亞、西亞、東盟和中非等世界8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斷搶占市場先機,實施全球化經營,更好推動了本鋼集團融入國際經濟發展的大循環。
  在布子全球的基礎上,本鋼集團還致力于提升產品質量,打造自己的“拳頭”產品。從全球最高等級強度2000MPa超高強韌性熱沖壓成型鋼到自主研發的連續多年問鼎冶金行業“奧斯卡”——“特優質量獎”的車輪用熱連軋鋼板和鋼帶;從備受國際一流鋼簾線供應商“龍頭”廠家貝卡爾特公司青睞的“皇冠上的明珠”簾線鋼到自主研發的多項鑄管產品填補國內空白并獲得國家科技成果進步獎的球墨鑄管;從助力“一帶一路”發展的X70、X80、X100石油管線鋼到替代進口產品、市場上最高端的汽車用特殊鋼品種、合金含量超過8%的“本鋼集團牌”高合金鋼DS120……一項項品質與顏值俱佳的高精尖產品,不僅以“加速度”不斷占領行業制高點,而且使本鋼產品出口始終保持在全國鋼企前列。
  2010年~2017年,本鋼集團產品出口始終保持在全國鋼鐵企業出口產品前三位,其中2010年~2014年,更是拔得頭籌,實現了出口“五連冠”。
  40年,彈指一揮間。站在新時代的歷史起點,本鋼集團將不忘初心、一往無前,以創新、協同、綠色、開放、共享理念,繼續乘風破浪、揚帆遠航,以高質量發展的“加速度”,在世界的版圖上標注下一個更具活力,更有實力,更富魅力的“中國·本鋼”!

2018-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