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鋼新聞
深一度記者視點:要改變,更要堅持!
特別策劃
  面對全球競爭,鋼鐵行業要突破“卡脖子”問題,掌握核心技術,就要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對于現在的鋼鐵企業來說,科技創新并不是新課題,很多企業在多年來的發展過程中,投入大量資金和精力,通過引入人才、引入設備,加強職工培訓,強化崗位操作等方法,提升職工技能水平,進而達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目的。
  然而,在科技創新這條充滿挑戰的征程上,板材煉鋼廠卻有著一套不同于常規的“操作”,并且取得了明顯的成效,一些自主創新技術甚至填補了國內同行業空白。他們是怎么做到的?本期深一度將深入板材煉鋼廠,從多個角度展現該廠科技創新的經驗和取得的成果,挖掘他們頭頂“光環”背后的“秘密”。


  最難走的路,上坡路是之一。對于大部分鋼鐵企業來說,依靠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就正如一條上坡路,充滿挑戰又風景無限。那么,怎樣才能在這條上坡路上跑出超越其他選手的“加速度”?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今天我們透過板材煉鋼廠的經驗看到,在科技創新這條路上,要改變,更要堅持!
  首先需要改變的,是人的觀念。我們要改變的不是對科技創新的不夠重視,而是如何給自己的問題“把脈問診”,找到適合的、有效的科技創新突破口。也許我們可以說觀念太虛無,但是無法否認的是,觀念可以形成一種思維的慣性,從而長期影響和控制著人的行為。觀念一成不變的直接后果是,思想缺乏生命力,行動缺乏創造力,進而也會導致企業的科技創新工作漸漸失去生長的土壤,失去思想的火花所能賦予的科技創新動力和活力。
  科技創新是一項需要不斷挑戰、不斷超越的長期工程。很多人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或者是面對看似難以達到的目標的時候,會本能地產生畏難情緒,會給自己找很多借口,很好地把自己隔離在與創新“親密接觸”的“籬笆墻”外。而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科技人員本身就沒有那么強的動力。如果一個人不想有所作為的話,總是會找到理由的,最后都會歸咎于不可抗力的客觀因素。所以,這個時候,就需要改變觀念。不僅要從真誠溝通入手,還要用事實說話,真正拆除制約創新的“籬笆墻”,找到加速創新的關鍵,駛上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當然,我們說不要被畏難情緒打敗,并不是宣揚一種盲目的自信。真正的自信,是建立在對項目的科學研判上,是建立在對自己能力的客觀評價上,是建立在對“為什么”的刨根問底上。我們不僅要理性看待面臨的問題,也要積極尋求思維方式和技術上的突破。無論是什么樣的創新思維,都需要與之匹配的實力做支撐。這就要求我們的技術人員,在改變觀念的同時,還要放眼全行業,放眼全世界,剖析自己,做實長板,拉長短板,缺啥學啥,沒啥補啥,讓實力與“藍圖”完美對接。只有這樣,才能在沖出“樊籬”之后,迅速進入正確的軌道,開足馬力,加速前行。
  應該看到的是,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征程中,科技創新還需要有一種堅持的精神。觀念改變了,沒有長期的堅持和努力,就不會收到水道渠成的效果。有時候,創新就像是“短道速滑”,要在所有選手都在發力加速的時候,以自己最快的速度沖到前面。有的時候,創新又像是一場“馬拉松”,無論多么艱難,在往前沖的跑道上都不要輕言放棄,因為只要停下腳步,就會失去迎頭趕上的機會。而有時候,創新更像是一場“接力賽”,第一棒跑到了,下一棒要有人接,要知道接了以后往哪兒跑。由此可見,創新,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堅持,更是一個群體的堅持,是一代代為推動企業科技進步的鋼鐵人的“接力”堅持。
  如今,全球鋼鐵行業競爭激烈,很多鋼鐵企業都不程度地面對著“卡脖子”的難題。而要沖破這一束縛,還需要我們的科技人員要有一點科學家的精神,以熱愛企業的堅定信仰、開拓創新的不懈追求、求真務實的精神品質,打造屬于鋼鐵科技人員獨有的價值觀和精神內核,心懷鋼鐵強國的夢想,堅守科技興企的初心,用與時俱進的觀念和永不放棄的堅持,接續奮斗,讓科技創新之花開在企業的每個角落,也開在每個人的心中,歷經風雨,傲然不敗,從容綻放。

一念變 皆可變

——板材煉鋼廠科技創新工作紀實

核心提示
  去年以來,板材煉鋼廠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創新工作可以用突飛猛進、勢如破竹來形容。
  任何一項成功都不是偶然,任何一種觀念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在加速科技創新、邁向智能化煉鋼的征程上,板材煉鋼廠依靠打破僵化的陳舊思維,另辟思路,直擊痛點,用觀念影響和指導行動;利用“鯰魚效應”激發技術人員主動研發的信心,營造全員創新的濃厚氛圍;運用創新思維,不斷嘗試,不斷超越,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


  研發碳脫氧工藝,經行業查新證明,填補國內技術空白,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開展轉爐大流量供氧攻關,供氧流量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推進轉爐智能化煉鋼,轉爐自動化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研發滑板擋渣+擋渣標工藝,擋渣效果及運行穩定性達到國內領先水平;
  采用石灰石混合噴吹鐵水脫硫,填補國內行業空白;
  國內首創采用白云石補爐,申請國家發明專利;
  轉爐100%全爐役復吹工藝的應用,使煉鋼終點氧含量控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
  ……
  去年以來,板材煉鋼廠如此高質量、高科技含量的科技創新工作可以用突飛猛進、勢如破竹來形容。在鋼鐵行業競爭激烈、鋼企技術保護空前的今天,他們是如何點燃科技創新的引擎,并且產生如此強大的推動力?是誤打誤撞的機遇使然,還是步步為營的水到渠成?
  該廠廠長叢鐵地說:“科技創新成果的取得,并非一蹴而就。幾年來,我廠在本鋼集團的正確決策下,瞄準同行業先進,在科技創新上與時間賽跑,不斷追趕前進的目標。這首先離不開本鋼集團為提升我廠硬件水平,消除高爐提產后鐵鋼平衡的‘短板’所進行的一系列改造工程的投入。在此基礎上,要實現科技創新的目標,對于我廠來說,最重要的是全體管理技術人員在觀念上的更新和轉變。”

打破舊思維——從不相信到相信

  近年來,隨著本鋼集團提出科技創新的課題,板材煉鋼廠以技術創新突破為切入點,圍繞在生產技術方面限制煉鋼生產多年的難題,加大技術攻關力度。
  然而,志不強者智不達。在推進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很多技術人員甚至是管理人員都認為技術創新的條件“先天不足”,一些設備原設計存在問題,根本無法實現工藝的提升和改變。如果貿然“行動”,不僅達不到既定目標,還可能因此而影響現有的生產能力和狀態。
  對于這樣的觀念,叢鐵地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原設計或許真有問題,但是,這是否是真正影響問題解決的根本原因,并沒有進行實際印證。我們的技術人員不是沒有認識到創新的重要,也不是不具備創新的能力,而是在邁出自己創新的腳步之前,就被自己盲目的判斷和僵化的思想捆住了雙腳。”
  為了帶領技術人員翻越技術創新舊有觀念的圍墻,2016年,針對提高供氧流量的技術攻關,該廠提出向舊思維“宣戰”。廠領導帶領技術人員發動頭腦風暴,研究原設計的問題究竟在哪。而當時,幾乎所有人都抱著懷疑的態度,認為就是原設計問題,根本不用費時費力去找。而且,即使找出原設計問題,也無法改變現狀,只是徒勞。
  而事實上,就在反復查找原設計問題的過程中,技術人員發現,原設計并不是影響提高供氧流量的關鍵。于是,在該廠領導的啟發下,他們另辟思路,直擊痛點,使轉爐大流量供氧攻關收到明顯成效,供氧流量提高到40000Nm3/h,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供氧時間也縮短到13min,轉爐冶煉效率大幅度提升,為爐機匹配提供了必要保障,解決了困擾該廠多年的難題。

接受新觀念——從不敢想到敢做

  轉爐大流量供氧攻關雖然給板材煉鋼廠的技術創新提供了一個完美的“開場”,但是,人的觀念的改變,并且付諸行動,還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用更多的事實去證明——改變觀念才是該廠推進技術創新的當務之急。
  如果說一個項目的成功是偶然,那么接下來的幾個項目,極大地提振了該廠管理和技術人員的信心。為了證明他們可以做到,該廠領導又帶領技術骨干接連做了白云石補爐、轉爐智能化煉鋼、碳脫氧等創新項目,在技術創新的跑道上“領跑”,和技術人員一起分析問題在哪,研究解決辦法,很快,第二個、第三個項目成功完成。如果說干出第一個項目是巧合,那么該廠通過后面更多的成功案例證明,不是他們的技術不行,而是舊有的觀念在作祟。
  就這樣,不知具體從何時開始,該廠的創新氛圍變得不一樣了。該廠煉鋼作業區作業長魏建華說:“一開始,我們都以為只是喊口號,不會有實際成果。但是,通過一項項創新項目的攻克,我們的信心開始一點一點增強,也逐漸接受了需要轉變觀念的事實,并且很多技術人員受這種氛圍的感染,開始主動研究課題,信心越來越足。”
  隨著“鯰魚效應”的發酵,該廠合理化建議、科技創新項目如雨后春筍一般批量涌現,每年上報的大小創新項目有200余項,全員創新的氛圍濃厚,為該廠優化工藝、提高效率、提升質量、降低成本,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該廠生產技術室副主任楊闊明說:“很多技術人員從以前的不敢想,變得敢想敢做了。他們常常為了攻克一個問題,幾天幾宿不回家。從他們的身上,我們看到了觀念的改變給技術創新工作注入的重要推動力。”

直面新挑戰——從不可能到可能

  全員創新的氛圍和越來越多的創新成果,給了板材煉鋼廠技術人員直面新挑戰的勇氣和底氣。面對影響煉鋼生產的關鍵項目,他們創新思維,不斷嘗試,不斷超越,把原來認為不可能的事變成了可能。
  在職工眼里,最大的不可能,是碳脫氧攻關。以往,像碳脫氧這樣難度系數超高的攻關項目,所有人都認為是不可能實現的。魏建華說:“通過這幾年廠子對技術創新的攻關和一些獎勵措施的實施,以點帶面,促進了全體職工直面挑戰信心的增強和能力的提升,一些創新項目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特別是碳脫氧工藝的應用。”
  如今,碳脫氧工藝給該廠帶來的效益逐步擴大,取代了傳統鋁脫氧劑,使中碳鋼、低碳鋼全部實現碳脫氧操作。精煉作業區作業長王子錚說:“這一工藝最大的好處就是大幅降低成本,同時提升鋼水質量,降低鋼水夾雜物。自今年3月份實施以來,噸鋼降低成本2.5元。目前,這一技術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下一步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該廠技術創新的“挑戰不可能”,還有“轉爐智能化煉鋼”。這個聽起來不太“接地氣”的工藝,在該廠越來越成熟。這是該廠在大力推進信息化建設上做出的不懈努力。魏建華說:“現在,我廠轉爐智能化煉鋼系統在原有的加料自動控制、氧、副槍自動控制、優化合金加入的基礎上,實現了過程控制糾錯語音提示、數據智能分析、操作習慣綜合評價等新功能,是目前涵蓋最全面、綜合性最強、智能化程度最高的轉爐智能煉鋼產品之一,在業內處于領先水平。目前,轉爐半自動出鋼冷試成功,下一步積極組織熱試,逐步實現半自動出鋼大生產的應用。”
  任何一項成功都不是偶然,任何一種觀念的改變也不是一朝一夕??梢哉f,在加速科技創新、邁向智能化煉鋼的征程上,他們依靠打破僵化的陳舊思維,用觀念影響和指導行動,將不可能變為了可能。叢鐵地說:“現在,我廠逐步迸發出全體管理技術人員科技創新的潛力,取得了成本和質量工作上的進步。但是,放眼未來,我們還有一些指標亟待提升,特別是在當前鋼鐵行業的大環境下,我們要全力推進科技創新攻關,勇挑降成本、提質量的重擔,為本鋼集團加速推進高質量發展再立新功。”
2020-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