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鋼新聞
依靠科技創新挺直國企腰桿
——來自本鋼的蹲點報告
  和煦的春風,吹拂著山城本溪。晴空下,在楊柳依依的太子河畔,百年本鋼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4月20日一大早,本鋼集團產品外發編組的運輸工人開始了一天的忙碌,一節節火車車廂裝滿產品后,迅速發往國內市場或出口碼頭。
  板材鐵運公司軋鋼站北口工區日勤工長韋寶祥告訴記者,從批量供貨的全球最高等級2000MPa熱沖壓成形鋼,到世界最寬幅超薄汽車用鋼,從薄如一張A4紙的不銹鋼,到出口國際知名企業細如發絲的簾線鋼,本鋼集團不同產品的外發編組站每天都如此忙碌。
  “咱本鋼的鋼材受到國內知名企業的青睞,國內近七成的合資汽車品牌和對質量要求極為嚴苛的日產、歐系汽車廠商等,都將本鋼列為重點合作伙伴。”韋寶祥一臉驕傲地說。
  緊張有序的工作場景,在本鋼集團各廠亦隨處可見。走進現代化的生產車間,印象中傻大黑粗的老笨機器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由電腦程序控制的新型生產線。機器轟鳴聲中,超薄的鋼板閃著金屬光澤,像極了紙張或絲綢,在筒芯上密匝匝地纏繞。
  “我們的產品越做越超薄,科研越做越精深。”本鋼技術研究院院長黃健說。
  依靠科研,本鋼這個中國最早的鋼鐵企業之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集團全系擁有60多個品種、7500多個規格產品,“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高達85%以上??蒲?,讓本鋼厚積薄發,一躍成為年產能達到2000萬噸的鋼鐵企業。
  同樣是科研,讓本鋼粗制“大路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批量生產高精尖產品的時代提早到來。
  本鋼的科研歷史,更像是本大部頭著作。十幾天的蹲點采訪,記者深刻感受到,零星的介紹、片段化的截取,無法備述其詳。然而,串起這一段段記錄,同樣催人奮進,令人震撼和感動。

鏡頭一:外國專家來本鋼切磋技藝

  記者在本鋼采訪期間,正趕上瑞典皇家理工學院的專家到訪本鋼。黃健非常重視這次外賓來訪,提前好多天就備足了相關材料和需要交流的問題。黃健告訴記者:“過去,我們的科研隊伍尚未形成規模,科研實力還不夠強大,莫說是與強者平等對話,就是求人家來,也要看人家的臉色。”
  現在,情況不一樣了。“這些年,隨著本鋼科研實力的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外國專家學者來到本鋼,因為我們擁有了同國外鋼鐵行業專家學者切磋交流的底氣和實力。”黃健驕傲地對記者說。
  “科研就是本鋼崛起壯大的腰桿!”這是經歷過上世紀90年代本鋼缺乏科技創新能力的老本鋼人的深刻感悟。
  當時,因為科研落后,本鋼一度成為全國十大鋼企中唯一的“五無戶”,無連鑄、無冷燒、無精煉、無冷軋、無鐵水預處理。
  要改變被動局面,本鋼就必須要以世界眼光和超前思維謀劃未來,必須依托科研來持久續航。

鏡頭二:采訪本鋼博士后得邊走邊談

  現為本鋼汽車板研究所負責人的劉宏亮,是本鋼科研隊伍年輕一代中的佼佼者,他的多項科研成果,填補了本鋼的空白,并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2012年博士畢業后,我進入本鋼博士后工作站工作。出站時,恰逢本鋼產品研究院成立。要不要留下來,我觀望了一段時間,看中了本鋼的科研實力,覺得這個廣闊的平臺正是我展示才華的舞臺。”4月21日,在劉宏亮的辦公室,他邊整理材料邊說。
  辦公室簡單而整潔,除了書本和儀器,就是從車間里取回來的生產樣本。
  “很抱歉,不能在這里接受您的采訪,實在太忙了,我們還是邊走邊聊吧。”劉宏亮說。于是,記者跟隨劉宏亮的腳步,從研究所到車間,再從車間到研究所。采訪一路,跟跑一路。
  “所有科研人員都忙得腳打后腦勺。”劉宏亮說。
  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本鋼是生產“大路貨”,還是出“精品”,關鍵取決于科研隊伍的實力。
  近年來,為夯實研發基礎,本鋼先后成立了專家、博士后工作站,廣泛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積極引進高精尖人才,加入科研團隊。同時,為科研能力強的高精尖人才設立獨立的薪酬體系,保證其待遇等同或超過本鋼處級干部的平均薪酬。
  作為本鋼板材熱連軋廠1700生產線的第一批操作工,今年66歲的時述德說,本鋼這幾年沒被鋼企領頭羊甩開,沒有被后起者追上,科研人員功不可沒。以科研打造“精品鋼”的發展思路和模式,正創造本鋼產品行銷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佳績,更吸引國內外頂尖鋼鐵企業、鋼鐵科研機構紛紛來到本鋼取經。

鏡頭三:隨處能聽到新名詞

  在本鋼采訪的每一天,在每一個車間,每一道生產流程,每一名工人師傅那里,都會聽到“個性化”“自主型”之類的新名詞。記者時時處處都能感受到,本鋼人不僅將知識轉化成為生產力,更善于總結經驗,尋求突破。
  作為本鋼技術研究院的負責人,黃健對本鋼科研如數家珍。他說,本鋼集團堅持以科技創新為引領,以品種研發提升企業競爭力,大力調整產品結構,著力構建“產學研用”產業鏈式科技創新平臺,形成了著眼于鋼鐵前沿領先技術和未來產業鏈發展方向的超強研發體系,產品研發已完成由原來的“跟跑者”向“個性化與自主型”轉變。
  “本鋼集團不斷推進創新體系建設,通過強‘內腦’、借‘外腦’、重研發等一系列舉措,實現個性化與自主型,不斷打通創新血脈,加快創新步伐,實現科技成果快速轉化。” 本鋼技術研究院副院長王魯寧說。
  王魯寧解釋說,強“內腦”,就是按照“四個注重”,即注重人品、注重基層、注重業績、注重學歷的用人導向,“公開、平等、競爭、擇優”原則,實施公開競聘上崗;以本鋼MBA培訓班為依托,深入推進領導干部素質能力提升培訓;全方位、多渠道地引進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各類人才,并為他們提供更多政策和服務。這是實現個性化和自主型的“內部引擎”。
  “借‘外腦’,是指本鋼先后與德國西馬克集團、中科院金屬研究所、清華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東北大學等緊密合作,通過簽訂戰略合作協議,打造聯盟,實現合作形式的長效和‘實體化’。”王魯寧說。
  當然,重研發是企業獲得創新能力的根本。近年來,本鋼集團每年都有大量新品問世,全球最高等級強度2000MPa超高強韌性熱沖壓成形鋼的成功研制、世界最寬幅超薄汽車用鋼批量生產……僅去年,本鋼集團就研發出新產品39項。目前,本鋼集團正在研發新的高難度鋼種——馬氏體鋼MS980。同時,重點加大直供用戶服務力度,增強與重點客戶建立戰略合作,形成“研發一批、儲備一批、生產一批、銷售一批”的良性循環。
  一系列增強企業創新實力舉措的實施,有效提升了本鋼集團的核心競爭力,為推進本鋼集團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力。
2019-05-22